『都市芸研』第十三輯/南壇水月庵陳家湖家族

Top/『都市芸研』第十三輯/南壇水月庵陳家湖家族

南壇水月庵陳家湖家族與笨港地域社會的變遷――以音樂活動為中心

李孟勳**

前言

陳家湖家族開台祖陳順直於乾隆年間渡台宣講聖諭,並在笨港建立南壇水月庵,後代經營布商德發號致富,光緒年間第五代陳子宜參加科舉,考取秀才,成為地方士紳。第六代陳世南(1881-1966)參加音樂子弟團「集英社」,開啟了陳家的音樂之路;第七代陳家湖(1915-1996)參加西樂子弟團「新協社」並成為指導者;第八代陳哲正(1945年生)成立「北港愛樂協會」,繼承父志;第九代陳學孟(1983年生)擔任「北港國際音樂文化藝術節」藝術總監,連續四代用音樂來參與地域社會,陳氏家族的音樂歷程是研究台灣地域社會變遷非常好的例子。

有關笨港地域社會的研究,最早是富田芳郎於昭和15年(1940)到北港做調查,在〈台灣鄉鎮之地理學的研究〉一文指出,北港市街原來的河港機能已經消失,惟以鄉村都市成為附近的商工業中心,雖然有北港製糖所之存在亦有工業都市的機能,以及是北港郡役所的所在地而具有行政都市的機能,但兩者皆為副的,最主要還是因朝天宮的參詣者眾多,成為宗教都市。*1

李獻璋的〈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媽祖祠祀的發展與信仰實態〉,認為笨港天后宮與南街在嘉慶年間被大水沖毀,南街居民移到麻園寮重建天后宮,即今新港奉天宮繼承了笨港天后宮。*2但此文卻也開啟了北港朝天宮與新港奉天宮長期的正統之爭。

洪敏麟的〈從潟湖、曲流地形之發展看笨港之地理變遷〉,則持相反看法,他認為北港朝天宮所在的笨港北街是歷次河道變遷後殘存的最大遺跡,雖然最後笨港因泥沙淤積使河港機能消失,但北港仍能以媽祖信仰維持發展。*3

溫振華的〈北港媽祖信仰大中心形成試探〉認為,北港朝天宮能成為全台性的媽祖信仰中心,其成因是發展過程中,媽祖神格逐漸多元化,滿足農業社會的需求,加上彰化南瑤宮進香團之強化宣傳後的結果。*4

林永村的〈笨港聚落的形成與媽祖信仰重鎮的確立〉,指出笨港於17世紀因具有港口貿易的機能,在康熙年間已是台屬近海的大城鎮,且居民合建了媽祖廟,加上乾隆初年海禁的解除,得以迅速發展進入鼎盛時期。雖然後來歷經水患、械鬥、亂事、河道淤積的衝擊,失去了港口機能,但卻能以悠久的歷史背景與媽祖的靈驗感召,成功轉型成全台性的宗教中心。*5

黃阿有的〈笨港的商業發展和水仙宮及郊商的關係〉,認為笨港出入口改到溪北之下湖口後,郊商也遷往北港,北港商業地位取代了南港,南港水仙宮的信仰也跟著沒落。*6

秦琳珍的“The Local Production of Culture in Beigang”探討當代北港的文化工作者,將「文化工作」作為一種特別的社會行動領域,指經過慎思的歷史文化再生產,認為北港的文史工作者的地方性敘事,強調過去的傳統和道德,批評當代的權力關係,反映了地方認同脫離廟宇及其領導階層的轉向。*7

綜合以上的回顧,可知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著重在宗教信仰與市鎮發展之關係,仍缺乏以音樂社群為問題意識的研究,故本文以笨港南壇水月庵陳家湖家族的音樂活動為例,探討地方士紳如何以音樂組織參與地域社會,以及當代社會變遷後的轉型。

一、笨港地域社會的形成與發展

古笨港位於今雲林縣和嘉義縣交界,最早的紀錄始於荷治時期,1634年3月5日的《熱蘭遮城日誌》記載,當日有2艘戎克船從安平出航,一艘前往下淡水(今屏東縣),一艘前往笨港(Poncan),要去交易鹿皮與鹿肉。*8由此可知,笨港從17世紀躍上歷史舞台,與貿易活動有關。

據清代方志地圖,笨港位於山疊溪流域(今雲嘉交界之北港溪)的河口,首任知府蔣毓英纂修的《臺灣府志》載:

山疊溪源流有三:南從鹿子埔之北流過西北,與中流會;中從斗六門山之南,流過西南,與南流合;遂西過覆鼎山北,又北折過打貓社,至石龜之南,復與北流會,同為山疊溪,至笨港,入於海。其北流則又從斗六門山西出者也,經柴裡社、猴悶社、他里霧社,而與南流、中流合。*9

從上述史料可知,山疊溪流域原是打貓社、柴裡社、猴悶社、他里霧社等平埔社群之生活領域。清初已出現笨港街、打貓街、白沙墩、黃地崙、加冬腳等漢莊。(見圖1)

圖1  康熙年間山疊溪流域圖。圖片來源:周鍾瑄,《諸羅縣志》)

康熙22年(1683),陳立勳因捐獻軍款有功,獲得笨港所在的大槺榔東堡之開墾權,其後大租權歷經數次的變更,最後分別為陳瑞玉、陳碧玉、吳裕源等家族所有。*10笨港街隨著周邊地區的農業拓墾,發展成擁有了廣闊腹地的河口貿易港。*11《諸羅縣志》載:「笨港街,商賈輳集,臺屬近海市鎮,此為最大。」*12

康熙39年(1700)居民合建天妃廟,《諸羅縣志》載:「天妃廟:一在城南縣署之左,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鳩眾建。一在外九莊笨港街,三十九年,居民合建。」*13其居民主要是以蔡、許、楊、陳,四大姓聚族而居之。*14陳姓是漳州人後裔,居住笨港的歷史最早,並創設陳姓王廟。蔡、許、楊皆為泉州人後裔,以蔡姓所占的地域最廣,從今天的北港朝天宮兩翼以南到到北港溪河岸,約占北港街域的三分之二。*15

康熙55年(1716),士民公建「笨港公館」,《諸羅縣志》曰:「公館之設,古之驛亭。《周禮》:「遺人,所以職委積者也。」使客之往來於是乎憩,故民居不擾。其無事,則子衿里老朔、望會集子弟,即此宣講聖諭,申明條約;又鄉校之遺矣。」*16

到了乾隆時期,笨港地區更為繁榮,余文儀纂修之《續修臺灣府志》曰:「笨港街,距縣三十里,南屬打貓保、北屬大槺榔保。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曰北街;舟車輻輳,百貨駢闐,俗稱「小臺灣」。」*17

乾隆4年(1739),笨港南街建水仙宮。*18據《嘉義管內采訪冊》載:「水仙宮在舊南港後枕笨港溪,崇奉水仙王於前殿,崇奉關聖帝君於後殿。」*19水仙尊王是航海業者、貿易商、沿河居民所尊奉之神。*20現存廟內道光30年(1850)的〈重修水仙宮碑記〉,即由「笨中三郊」廈門郊金正順、泉州郊金和順、龍江郊金晉順同立。

嘉慶8年(1803), 笨港溪河水氾濫,河床改道,笨港南街的寺廟和商店均被大水沖毀,南街居民移往麻園寮定居,名為「笨新南港」,即今之嘉義縣新港鄉。*21從此,笨港南街沒落,郊行富商移往北街,即今之雲林縣北港鎮。*22

據光緒20年(1894)之《雲林縣采訪冊》載:

北港即笨港,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源通洋海。金、廈、南澳、澎湖、安邊等處商船常川來往,帆檣林立,商賈輻輳。因水淺沙凝,洋船不能進口,故每次海防均無夷患。

北港街即笨港,因在港之北,故名北港。東、西、南、北共分八街,煙戶七千餘家。郊行林立,廛市毘連。金、廈、南澳、安邊、澎湖商船常由內地載運布疋、洋油、雜貨、花金等項來港銷售,轉販米石、芝麻、青糖、白豆出口;又有竹筏為洋商儎運樟腦前赴安平轉儎輪船運往香港等處。百物駢集,六時成市,貿易之盛,為雲邑冠,俗人呼為小臺灣焉。*23

因此,北港繼承了古笨港的港口貿易和媽祖信仰,成為區域的經濟和宗教信仰的中心。

二、北港朝天宮與祭祀組織

笨港天妃廟歷經多次重修,香火之盛,冠於全臺,據《雲林縣采訪冊》載:

乾隆辛未年,笨港縣丞薛肇廣與貢生陳瑞玉等捐資重修,兼擴堂宇,咸豐十一年,訓導蔡如璋倡捐再修,擴廟廷為四進:前為拜亭,兼建東西二室;二進祀天后;三進祀觀音大士;後進祀聖母,廟貌香火之盛,冠於全臺,神亦屢著靈異,前後蒙頒御書匾額二方,現今鉤摹,敬謹懸掛,每歲春,南北居民赴廟進香,絡繹不絕。他如捍災、禦患、水旱、疾疫,求禱立應,宦紳匾聯,多不勝書,宮內住持僧人供奉香火,亦皆恪守清規。*24

朝天宮成為笨港地域的信仰中心,居民組成許多神明會,統合在媽祖信仰下,形成祭祀共同體。根據鄭志明、孔建中的《北港朝天宮的神明會》,將朝天宮的神明會分為一、附屬於朝天宮者;二、鋪會;三、陣頭會;四、附屬於其他廟宇者。*25

表1 北港朝天宮神明會一覽表

主祀神組織制度過爐日擲頭家爐主地點吃會日
附屬朝天宮
祖媽金順聖轎班會媽祖會長制4/3朝天宮4/10
二媽金順安轎班會媽祖會長制4/15朝天宮4/15
三媽金盛豐轎班會媽祖會長制4/28朝天宮4/28
四媽金安瀾轎班會媽祖會長制4/20朝天宮4/20
五媽金豐隆轎班會媽祖會長制4/17朝天宮4/17
六媽金順崇轎班會媽祖會長制4/26朝天宮4/26
金懿順媽祖轎班會媽祖會長制4/23朝天宮4/23
雲林縣莊儀團協會千里眼 順風耳會長制4/7朝天宮4/7
太子爺金垂髫三太子會長制4/8朝天宮4/8
虎爺會虎爺 朱王公會長制6/6朝天宮6/6
金福綏土地公會笨港境主 福德正神會長制2/2 5/17朝天宮2/2 5/17
鋪 會
金豐順菜鋪媽祖會長制3/12朝天宮3/12
金海順鮮魚鋪媽祖爐主制4/6朝天宮4/6 7/15
誠心順點心鋪媽祖爐主制3/22朝天宮3/22 7/15
豆干鋪媽祖爐主制4/26朝天宮4/26
海山珍醬油鋪媽祖爐主制4/16爐主宅4/16
金慶順布郊媽祖爐主制4/20朝天宮4/20
紙箔鋪媽祖 蔡倫祖師會長制4/15 10/3爐主宅4/15 10/3
金寶順米鋪五穀聖王爐主制4/26朝天宮4/26
金長順麵線鋪九天玄女爐主制2/15爐主宅2/15
敢郊媽祖會長制4/24朝天宮4/24 7/15
金義順屠宰鋪媽祖 玄天上帝爐主制3/24 3/3朝天宮 靈感祠3/24 3/3
振玉豐什穀油車飼料鋪媽祖會長制8/朝天宮→爐主宅8/
金珍順青果鋪媽祖會長制4/24朝天宮4/24 7/15
金福順荖葉檳榔鋪媽祖會長制4/29朝天宮4/29
百貨郊媽祖會長制10/爐主宅10/
餅鋪媽祖 孔明先師爐主制4/爐主宅4/
金毫順北港電器商媽祖會長制6/1朝天宮6/1
元本善藥郊媽祖 神農聖帝爐主制4/26爐主宅4/26
金銀鋪 金銀樓媽祖 利賜爺爐主制9/17爐主宅9/17
金安順北港西藥商媽祖 神農聖帝爐主會長雙軌制8/20爐主宅8/20
金通順運輸鋪媽祖 福德正神 太子爺會長制4/11 8/12朝天宮4/11 8/12
北港魯班公會關聖帝君 巧聖先師 普庵先師 何葉先師 爐公會長制4/27爐主宅4/27
陣頭會
雲林縣金聲順古樂協會田都元帥理事長制8/10會館8/10
北港樂團媽祖 至聖先師團長制8/16爐主宅8/16
麗聲樂團媽祖爐主制8/21爐主宅8/21
北港武城閣子游夫子 孟昶會長制8/會館8/
聖震聲開路鼓西秦王爺會長制8/27會館8/27
集雅軒西秦王爺會長制6/24會館6/24
振樂社媽祖 田都元帥會長制10/24爐主宅10/24
新街錦陞社田都元帥會長制5/16新街巡天宮5/16
哨角震威團軒轅聖帝 媽祖會長制4/8爐主宅→會館4/8
北港飛龍團四海龍王 媽祖 田都元帥會長制5/6會館5/6
北港新龍團媽祖 田都元帥 濟公禪師會長制2/15朝天宮2/15
北港德義堂龍鳳獅宋太祖 白鶴祖師 達摩祖師 五顯華光會長制6/16爐主宅6/16
北港德義堂本館宋太祖 白鶴祖師 達摩祖師會長制10/5爐主宅10/5
北港勤習堂國術館媽祖 宋太祖會長制8/朝天宮8/
龍鳳國術館媽祖 達摩祖師 田都元帥會長制4/爐主宅4/
維德堂達摩祖師會長制10/15爐主宅10/15
北港聚英社玄龍陣三太子會員顧問並行制
鳳陽國術館媽祖 達摩祖師 宋太祖 白鶴祖師爐主制10/5會館10/5
三重武德堂國術館達摩祖師會長制10/5爐主宅10/5
南安德義堂宋太祖 媽祖會長制5/22爐主宅4/12 5/22
  • 資料來源:
    • 鄭志明、孔建中,《北港朝天宮的神明會》,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1998。

根據林美容的研究指出,台灣地方社會的主體是村廟組織,其下包括許多由民眾組成的子弟組織、丁口組織、角頭組織、聯庄組織、醮域組織、字姓組織、神明會等。其中又以子弟組織最為重要,包括曲館和武館。[26]如上表,北港的陣頭會包括9個曲館和11個武館。

其中曲館就是音樂子弟團,是結合民間信仰與曲藝的表演團體,成員由地方士紳或青年所組成,在年節祭典時,演奏音樂或子弟戲酬神。子弟團具有幾個特質:1.非營利的業餘團體;2.參與村廟祭典;3.祭祀自己的樂神;4.祭祀本社的先賢神位。子弟團組織在台灣傳統社會非常普遍,是研究地域社會非常重要的組織。如1930年2月15日《臺南新報》對北港街元宵節繞境的報導:

北港街值此元宵佳節。定十五、六、七日。凡三日間。依例年恭迎天上聖母聖駕繞遊各街。當地各界人士。及商工諸團體。均備詩意閣。而集英社。武城閣。集雅軒。仁和軒。錦樂社。集斌社。新協社。飛龍團。飛虎團。德義堂。勤習堂。十二班。振成團。連環坪。其他種種餘興。三市燈花六街燐爛而耿耿星光。熱鬧終宵。街上紅男綠女。往來如織。極一時之盛況。[27]

根據上面報導,當時北港街的音樂子弟團有集英社、武城閣、集雅軒、仁和軒、錦樂社、集斌社、新協社等。

北港最早的音樂子弟團是南管*26「集斌社」,創立於乾隆11年(1746),*27其他樂種還包括北管、*28廣東音樂、歌仔戲、西樂、現代中樂等。且南管還可分為「洞館」和「品館」兩種;*29北管還可分為「福祿」和「西皮」兩派。*301925年,更成立了西樂團「新協社」,後改名為「北港樂團」。*31其樂種與組織的多樣性,是研究社群分類與社會變遷極佳的區域。其社團之時代與分類如下表:

表2 笨港音樂子弟團一覽表

創立年西元團名樂種細類樂神備註
清    代
乾隆111746集斌社南管洞館孟府郎君復振
咸豐31853集雅軒北管福祿西秦王爺
咸豐51855金聲順北管開路鼓田都元帥
咸豐91859武城閣南管品館子游夫子
清代集英社粵樂
清代震威團哨角軒轅聖帝
清代馬陣吹鼓吹田都元帥
日 治 時 期
大正年間和樂軒北管西皮田都元帥
大正年間仁和軒北管福祿西秦王爺
大正年間錦陞社北管田都元帥
大正141925北港樂團西樂管樂至聖先師
昭和51930錦樂社歌仔田都元帥
昭和51930江樂社
昭和61931新樂社歌仔田都元帥
昭和91934麗聲樂團西樂管樂
昭和91934清騰閣南管品館
昭和161941南華閣南管品館
民    國
民國401951集賢社南管品館
民國451956聖震聲北管轎前吹西秦王爺
民國451956高樂社歌仔田都元帥
民國501961振樂社歌仔田都元帥
民國501961新生樂團西樂
民國601971b#輕樂團西樂
民國701981朝天宮國樂團中樂
民國1002011汾雅齋南管洞館
  • 資料來源:
    • 1924-1937、2014年,北港朝天宮聖母遶境行列順序表。
    • 蔡相煇,《北港朝天宮志》,北港: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1995。
    • 林永村、林志浩,《笨港:一個古老港口的歷史與文化》,北港鎮:笨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 鄭志明、孔建中,《北港朝天宮的神明會》,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1998。
    • 曾萬本,《北港香火》,斗六市:雲林縣政府文化局,2004。
    • 丁招弟,《雲林藝陣誌》,斗六市:雲林縣政府文化處,2012。

三、南壇水月庵陳氏家族史

乾隆24年(1759),陳氏家族的開台祖陳順直從福建安溪后埔應笨港縣丞之聘,捧「聖諭牌」來到笨港頂菜園(今新港鄉共和村)建南壇宣講聖諭。*32聖諭牌後書有「己卯陳順直敬筆」,陳氏子孫目前仍保存聖諭牌,以及〈康熙聖諭十六條〉木刻本。*33

據《嘉義管內采訪冊》,〈祠宇〉載:「南壇水月庵,在新南港之西端,崇奉觀音佛祖,乾隆辛亥年十月紳民公建。」*34,乾隆辛亥年為乾隆56年(1791)。之後,陳順直到北部宣講,不幸病逝於景美。其子陳管、孫陳嘉清、曾孫陳鐘智克紹箕裘,亦於南壇宣講聖諭,分別受清廷褒封為「宣德郎」、「承德郎」並例授州同銜之職。*35

陳家第三代陳嘉清開始經營布商德發號,從每年的帳簿之「寺廟」項目,可知該年捐獻地域各寺廟祭典油香之金額與範圍。下表以光緒11年(1885)為例,德發號捐獻寺廟油香主要範圍是以朝天宮為核心,今北港鎮市區。

表3 光緒11年(1885)德發號捐獻寺廟油香一覽表

寺廟、地名慶典緣、捐金額
元月十五朝天宮上元三獻五百錢
朝天宮遶境演戲又緣三百錢
花月初三聖母遶境緣廿七、廿八五百錢
聖母演戲又加緣二百錢
初七米市天公生緣上日千錢
油香又緣一百錢
桐月廿六聖母三獻五百錢
聖母千秋三百錢
梅月初一西勢窯七王爺生一百錢
十二蘇王爺生一百五十錢
廿六埔仔三公子生二百錢
蒲月十一番王爺遶境二百錢
十六下館蕭王爺生二百錢
十七南港夫子生三百錢
廿八義民公生五百錢
廿九下湖水流普五百八十五錢
荔月十五下館金王爺生二百錢
柒月十二本廟普度捐初九五百錢
廿六義民普度五百錢
桂月初八水仙宮普度四百錢
二十下館聖公戲二百錢
下館聖公遶境又捐一百錢
廿六東勢窯番王爺生二百錢
作大戲又加捐二百錢
菊月初一義民廟王爺生八百錢
初二水月庵中元二百錢
初十聖母飛昇三百錢
十六有應公生二百錢
廿二埔仔大巡演戲四百錢
埔仔大巡遶境又捐五百錢
拾月初九南港水仙王公生三百錢
又加捐一百錢
葭月十六阿彌陀公生二百錢
十七番王爺生二百錢
廿五宮後送王爺六百錢
臘月初八埔仔送王爺五百錢
溪墘送王爺又捐四百錢
十九聖母收兵四百錢
廿三本廟送神二百錢
廿九文祠油米五角
本廟生油一矺一元二角五
合計十四元三角七
  • 資料來源:
    • 曾品滄藏,《陳德發號帳簿》影印本,光緒11年(1885)。

道光19年(1839),貢生蔡慶宗在北港街西北倡捐巨資興建文昌廟,奉祀文昌帝君,廟內有社學聚奎社,為同社諸生會文講課之所。藝成則送品學兼優者第其第次,互相切磋。光緒元年(1875),貢生陳纓宏等勸捐重修;光緒13年(1887),里紳蔡慶元等集捐興築垣墻數十丈。*36南壇水月庵,存有一「笨港聚奎閣先賢神位」*37如下:

先賢徵仕郎蔡光炭
統 領蔡慶元
州同銜陳濬哲 蔡慶熙 李正燦
宣德郎陳嘉清
先賢公祿司士政黃深淵
解 元陳子溥
廩 生蔡子珊 蔡然標
庠 生蔡慶宗 李海亭 黃種三 林維朝 陳子宜 蔡然亨 吳采修 蔡萱培
先賢貢 生陳子輝 蔡天時 蔡天福
先賢師 長陳順直 林 某 林漢文 許夢芝 李新亭 蔡本升 許夢庚 吳子榮 蔡然貞 陳世籌 蔡作霖 蔡煥階 蔡少儀
先賢執 事鄭郎如 陳欽三 陳資三 陳世南
圖2 德發號捐獻寺廟油香分布圖 圖片來源:筆者自繪。

陳家於聚奎閣先賢神位者有,陳順直、陳嘉清、陳濬哲、陳子溥、陳子宜、陳世南等。其中陳子溥、陳子宜於光緒13年(1887)參加科舉考上秀才,在德發號的帳簿亦有紀錄「考費」中「拜神」有,文祠、聖母、阿彌陀公三廟。*38

四、陳氏家族的音樂活動

(一)第六代陳世南(1881-1966)與「集英社」

陳家學習音樂的起源要從第六世的陳世南說起,陳世南參加北港的音樂子弟團「集英社」。陳世南是演奏二胡的高手,另外還會簫、笛、琴等樂器。*39

根據《北港朝天宮志》集英社的樂種是「廣東國樂」。*40但亦有文史工作者認為,集英社是1930年由南管集斌社所分

出。*41集斌社是北港最早的南管子弟團,成立於乾隆11年(1746),主祀孟府郎君,每年春、秋舉行郎君祭,*42平時在朝天宮設館教授南管。*43但筆者從陳世南先生遺留之集英社曲簿的來看,都是器樂曲,曲目有遍地錦、水底魚、雙鳳吟、寄生草、滿庭芳、漁家樂、新百家春、二八佳人、福祿壽、福壽星、將軍令、滿堂紅、齊天樂、金連環等,多是明清小曲,工尺譜與南管系統完全不同,與北管的絃譜較相近。

北管的絃譜是以絲竹樂合奏的樂曲,其音樂的源流有北管固有音樂,以及吸收自廣東音樂以及民間小調等。*44所以集英社應屬廣東音樂較為正確。

(二)第七代陳家湖(1915-1996)與「北港樂團」

北港樂團是北港最早的西樂團,其前身叫「新協社」。1925年由李鐵、林問、蔡雪騰、陳元在、楊東輝、許金枝、陳清波、蔡維良、許滿榮、紀清塗等10人發起組織,推舉林問為社長,李鐵擔任指導,每天晚上在李鐵家廣場練習,目的是利用業餘時間切磋西樂的演奏,在媽祖繞境時,參加遊行的行列。北港樂團還置有一「至聖先師爐」,每年擲頭家、爐主,農曆8月16過爐。*45

1931年,陳家湖與楊萬得、吳興、楊金玉、莊老居、許日精、蔡然福、吳松江、郭祥、蔡成波等10人加入,陳家湖建議改名為「北港美樂帝樂團」。*46陳家湖精通小號,是台灣第一位演奏海頓(Haydn)「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的音樂家。*47

樂團成立初期曾聘請日本海軍退役的軍樂指揮酒井先生擔任指導,練習的曲子多是進行曲和華爾滋。後來又聘請科班出身的音樂老師清水先生擔任指導,開始學習和演奏各種古典樂曲。北港樂團每年均參與北港朝天宮媽祖的繞境,受到地方的歡迎,團員越來越多,在「美樂帝」時代,樂團規模達五十人。昭和15年(1940),日本慶祝開國兩千六百年,舉辦全台吹奏樂大賽,美樂帝與麗聲合組一團代表北港郡參賽,獲臺南州初賽第一名,並代表臺南州到台北比賽,被譽為台灣最佳西樂團。*48

戰後,「北港美樂帝樂團」再改名為「北港樂團」,陳家湖持續義務指導樂團長達63年,又在南壇住家設置面積八十坪的音樂廳,供樂團練習之所,不但未接受任何報酬,還為了添購樂器、服裝等出錢出力。此外,讓團員引以為傲的是樂團始終保持業餘的子弟精神,絕不做營利的演奏。1995年,為紀念巴哈三百週年誕辰,在雲林縣二十個鄉鎮舉行街頭演奏,獲得好評。*49樂團成員最多達八十人,為雲嘉地區培養不少西樂的人才。

在社會服務方面,陳家湖曾任北港鎮公所建設課長、北港朝天宮管理委員會第13屆(1955.7~1958.6)會計委員、第15~17屆(1961.7~1973.10)監察委員、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第1~2屆(1973.11~1982.10)董事。1989年,與朝天宮董事長郭慶文及地方有志青年,一起推動成立「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協助推動地方文化教育活動。*50

陳家湖生育9名子女,均留學維也納學習音樂,生前最大的願望是創辦一所音樂學院,為台灣培育更多音樂人才。*51長子陳茂萱曾任師大音樂系主任兼所長,2013年獲國家文藝獎。*52三子陳哲久,1992年在奧地利創辦IMUK-Graz 國際音樂學院。陳家湖過世後,兄弟們在北港鎮內老家門口掛起了「家湖紀念音樂學院」的招牌,希望有朝一日能完成父親遺願,在台灣創辦音樂學校。*53

(三)第八代陳哲正(1945年生)與「北港愛樂協會」

陳哲正,是陳家湖之四子,1973年留學奧地利,1978年結婚後定居維也納。1996年陳家湖過世後,毅然返台繼承父志,接下北港樂團團長的職務。2003年成立北港愛樂協會,於雲林縣政府(92)府社行字第9206007323號立案,陳哲正擔任首屆理事長。該會成立的目的是協助各級學校推動音樂學習風氣,發掘對音樂有興趣的孩子,組成「北港青少年管樂團」。

表4 北港愛樂協會歷年活動一覽表

活動大事記備註
2001南陽國小管樂班成立李啟芳校長聘請陳團長指導
20039北港愛樂協會成立
20045北港青少年管樂團首演南陽國小活動中心
20058北港樂團80週年慶暨北港愛樂季系列活動
86旅奧學生回國聯合演奏會北港鎮立圖書館
812揚子中學和馬光國中管樂團聯合演奏會北港鎮立圖書館
827大愛合唱團、北港青少年管樂團、陳怡伶舞蹈社和秀秀舞蹈社聯合演出北港鎮立圖書館
97大提琴弦樂團演奏會北港鎮立圖書館
910陳茂萱教授演講:「古典音樂及我的創作生涯」北港鎮立圖書館
917北港樂團團慶暨80週年回顧展南壇水月庵
20065母親節親子音樂會
7北港國際音樂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
71開幕音樂會北港媽祖文化大樓演藝廳
73陳學孟鋼琴班發表會北港媽祖文化大樓演藝廳
75外國教師音樂會雲林縣政府文化局音樂廳
78外國教師音樂會北港媽祖文化大樓演藝廳
79文化交流晚會南壇水月庵
712閉幕音樂會北港媽祖文化大樓演藝廳
20077北港國際音樂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
71開幕音樂會北港媽祖文化大樓演藝廳
72音樂會雲林縣政府文化局音樂廳
74音樂會A北港媽祖文化大樓演藝廳
76音樂會B北港媽祖文化大樓演藝廳
78音樂會C北港媽祖文化大樓演藝廳
710文化交流晚會南壇水月庵
711酒館音樂會田園蜜語複合式餐廳
713閉幕音樂會北港媽祖文化大樓演藝廳
200924第四屆愛樂季音樂會北港新營愛樂協會聯合音樂會
8北港國際音樂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
820室外行進樂隊北港青少年管樂團繞行北港
821開幕音樂會北港媽祖文化大樓演藝廳
822舒伯特獨奏會雲林縣政府文化局音樂廳
823銅管樂器音樂會北港媽祖文化大樓演藝廳
825木管樂器音樂會北港媽祖文化大樓演藝廳
827爭奇鬥艷-古典曲目之標準北港媽祖文化大樓演藝廳
828新營國際音樂之夜台南縣文化中心音樂廳
829文化交流晚會北港口袋公園露天音樂廣場
91酒館音樂會田園蜜語複合式餐廳
92閉幕音樂會北港媽祖文化大樓演藝廳
  • 資料來源:
    • 陳哲正先生提供,2005年「北港樂團80週年慶暨北港愛樂季」海報
    • 2006、2007、2009年《北港國際音樂文化藝術節專刊》。

(四)第九代陳學孟(1983年生)與「北港國際音樂文化藝術節」

2006年起,北港愛樂協會舉辦「北港國際音樂文化藝術節」,邀請歐洲音樂家參與盛會,促進社區民眾參與文化活動的風氣,此藝術節由陳家第九代陳學孟,擔任藝術總監。

陳學孟,1983年出生於維也納,2000年進入維也納音樂藝術大學鋼琴演奏科,主修鋼琴及音樂理論。大學畢業後,考上芬蘭的Sibelius Academy繼續深造。

2005年贏得在赫爾辛基舉辦的Helmi-Vesa Klavier-Wettbewerb大賽第一名。*54之後在德國取得最高演奏文憑,相當於台灣的博士學位。*55

五、從陳氏家族的音樂歷程看台灣地域社會的變遷

(一)世代差異

陳氏家族從清末陳世南起,連續四代用音樂參與地方社會,以下從世代差異做比較:

表5 陳氏家族音樂活動比較表

世代姓名組織成立時間樂種樂譜
第六代陳世南集英社清末廣東音樂工尺譜
第七代陳家湖新協社1925西樂五線譜
第八代陳哲正北港愛樂協會2003西樂五線譜
第九代陳學孟北港國際音樂 文化藝術節2006西樂五線譜

第六代陳世南生於清光緒7年(1881),台灣明清時期的移民多來自閩粵一帶,所以音樂子弟團的樂種與原鄉有關。包括南管、北管、廣東音樂等,樂譜使用工尺譜,代表傳統的世代。

第七代陳家湖生於大正4年(1915),當時日本統治台灣已經20年,陳家湖受新式的教育,參加西樂團「新協社」,學習西方古典音樂,後來更成為樂團指導者,代表現代化的新世代。

第八代陳哲正生於二次大戰結束那一年(1945年),台灣的日治時期結束,變成中華民國統治,父親陳家湖因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脅,陳家的發展轉向海外。*56陳哲正與兄弟姊妹均到維也納留學,直到陳家湖過世,陳哲正回國繼承陳家湖的志業,但北港樂團已老成凋謝,無法成團。因此,陳哲正代表社會變遷的世代。

第九代陳學孟,1983年出生於維也納,在歐洲受音樂教育。2006年起,擔任「北港國際音樂文化藝術節」藝術總監。將國外所學,奉獻給故鄉,代表國際化的世代。但也面臨了地方文化與國際文化差異的種種困難,因此,2009年後沒有繼續舉辦。

(二)樂種與組織

以下將陳氏家族參加的子弟團,放在朝天宮歷年遶境行列的整體脈絡中來討論:

表6 朝天宮歷年遶境行列音樂團體比較表

19241930193419882014
1開路鼓開路鼓開路鼓金聲順金聲順開路鼓
2錦樂社新協社新協社北港樂團建國國中管樂隊
3集雅軒仁和軒麗聲音樂團麗聲樂團北港國中管樂隊
4仁和軒和樂軒和樂軒集雅軒北港愛樂協會
5和樂軒集雅軒集雅軒宗聖商工管樂隊北港集雅軒
6武城閣江樂社武城閣振樂社北港汾雅齋
7集英社錦樂社清騰閣北港農工管樂隊新街錦陞社
8集斌社武城閣集英社高樂社聖震聲開路鼓
9馬陣吹集英社集斌社武城閣哨角震威團
10哨角集斌社馬陣吹聖震聲北港朝天宮國樂車
11馬陣吹震威團震威團
12震威團
  • 資料來源:
    • 1924、1930、1934年,北港朝天宮聖母遶境行列順序表。
    • 1988年遶境行列,見蔡相煇,《北港朝天宮志》,頁142-145。
    • 2014年,北港朝天宮聖母遶境行列順序表。

從北港朝天宮歷年遶境行列順序表來看,1930年代初期是音樂子弟團的高峰期,排列順序除了最前面的開路鼓和最後面兩個駕前陣頭「馬陣吹」和「震威團」外,大致上以樂種做為群組分類:西樂→北管→南管,以1934年為例:

表7 1934年朝天宮歷年遶境行列群組分類表

西樂北管南管
社團新協社 麗聲音樂團和樂軒 集雅軒武城閣 清騰閣 集英社 集斌社
數量224

「集英社」的順序一直與歷史最悠久的「集斌社」相連,有趣的是當地人將「集英社」歸類為南管社群,可以用清代「花雅之爭」的概念來理解。「花部」在台灣可以用北管來代表;「雅部」則是南管。本文前面說明過,從「集英社」的工尺譜和曲目來看,絕不是南管音樂,但是因為他的音樂屬於比較細膩的絲竹樂,所以在地人的觀點還是將之歸納為「南的」、「雅的」。

而「集英社」與「集斌社」到了1988年的繞境名單中已經消失,到了2014年,連西樂的「北港樂團」、「麗聲樂團」也已無法出團。

(三)社會結構

台灣民間信仰的神明如媽祖、觀音媽、大道公、恩主公、土地公等,將神明祖先化,有如家族之「公媽」,將同一村廟之祭祀圈內的宗族統合在一起,形成祭祀共同體。而「子弟」二字即相對於「父兄」而言,本質是傳統父系社會結構的宗族組織。

山根勇藏認為子弟團的頭人在婚喪喜慶活動中不惜揮灑重金,乃是台灣舊慣習不文律的威力所使然,這是將富戶財產重分配的手段,可避免權力獨佔的弊端,是一種良好的社會政策,而音樂展演則是此制度的重要媒介。*57

子弟團原是非營利的業餘演藝團體,其經費來源是由頭人的捐輸或會員集資。但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雲林縣外流人口嚴重,宗族離散,傳統的社會結構逐漸轉型。子弟團要生存下去,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走向職業化,開始接受外界的聘請,團員亦可增加收入。二是,向政府單位申請補助,開設研習班,可同時解決經費與招收新團員的問題,但也因此與信仰逐漸分離。

例如,北港樂團有輪祀媽祖神像和至聖先師爐,每年農曆八月十六日過爐日,在爐主家擲筊選出下年度新的爐主和頭家,但由於老成凋謝,後繼無人,從2014 年起停止這項傳統祭儀。

結 語

笨港南壇水月庵陳家湖家族,乾隆年間從福建渡台宣講聖諭,後代經營布商德發號並參加科舉,成為笨港的士紳家族。清末,第六代陳世南參加音樂子弟團「集英社」,開啟了陳家的音樂之路。日治時期,第七代陳家湖參加西樂團「新協社」成為指導者,並培育九位子女走向西樂之路;戰後,第八代陳哲正延續父親志業成立「北港愛樂協會」,培育青少年音樂人才;21世紀,第九代陳學孟擔任「北港國際音樂文化藝術節」藝術總監,陳家連續四代用音樂來參與地域社會。本文從陳氏家族的音樂歷程來觀察笨港地域社會的變遷,得到以下幾個結論:

從世代差異而言,清末出生的陳世南,學習廣東音樂,樂譜使用工尺譜,代表傳統的世代。日治時期出生的陳家湖,受新式教育,學習西方古典音樂,代表現代化的新世代。戰後成長的陳哲正,面臨傳統文化的流失,代表社會變遷的世代。陳學孟,出生於維也納,在歐洲受音樂教育,代表國際化的世代。

從樂種與組織而言,1930年代是音樂子弟團的高峰期,樂種主要有南管、北管、西樂等,「集英社」的繞境行列順序一直與歷史最悠久的南管「集斌社」相連,當地人將「集英社」的音樂歸類為,屬於比較細膩的「南管」。但「集英社」與「集斌社」等古老的子弟團,到了1980年代逐漸消逝。

從社會結構而言,子弟團的經費來源原本是由頭人的捐輸或會員集資。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宗族離散,原有的社會結構逐漸轉型。子弟團走向職業化,或開設研習班成為社教的一環,音樂與信仰的關係弱化。

另外,目前台灣的音樂史均認為,台灣西樂的傳入與發展,主要由兩個路徑而來,一是基督教會系統,二是日本時代的新式教育。但是,筆者的田野調查發現,台灣的西樂發展其實有第三個路徑,就是承襲自傳統社會子弟團的組織與社會功能,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吸收了西樂,在民間形成一套自主的音樂傳承體系,許多鄉鎮都成立過西樂團。如果能將這個曾經盛極一時的現象加以調查研究,將能補充台灣音樂史之不足。

參考書目

  • 一、史料
    • 〈北港聘音樂師〉,《臺灣日日新報》,1929.7.22。
    • 〈北港恭迎 聖母遶境〉《臺南新報》1930.2.15。
    • 北港朝天宮聖母遶境行列順序表,1924、1930、1934、2014年。
    • 江樹生譯註  《熱蘭遮城日誌(一)》臺南:臺南市政府,2000。
    • 余文儀  《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建會、遠流,2007。
    • 周鍾瑄  《諸羅縣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 相良吉哉編  《臺南州祠廟名鑑》臺南: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1933。
    • 唐贊袞  《臺陽見聞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 倪贊元  《雲林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 曾品滄藏  《陳德發號帳簿》影印本,光緒13年(1887)。
    • 蔣毓英  《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 《嘉義管內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
    • 《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
    • 呂雲騰  〈走過七十星霜的北港樂團〉,《民眾日報》,1995.5.26。
    • 趙惠群  〈北港西樂團樂聲飄飄七十年〉,《聯合報》,1995.11.21。
    • 陳燦坤  〈創辦音樂學院 陳家二代夢想〉,《自由時報》,2009.8.19。
  • 二、專書
    • 山根勇藏  《臺灣民族性百談》台北:杉田書店,1930。
    • 王吉仁等撰稿  《第十七屆國家文藝獎頒獎典禮專刊》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3。
    • 北港愛樂協會  《北港國際音樂文化藝術節專刊》北港:北港愛樂協會,2006、2007、2009。
    • 呂錘寬  《北管古路戲的音樂》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4。
    • 施添福總編纂  《臺灣地名辭書卷九:雲林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
    • 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
    • 《陳家湖藝術生活選粹》北港: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1994。
    • 曾萬本  《北港香火》斗六市:雲林縣政府文化局,2004。
    • 鄭志明、孔建中
    • 《北港朝天宮的神明會》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1998。
    • 蔡相煇  《北港朝天宮志》北港: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1995。
  • 三、論文
    • 李淑芳  〈清代以來台灣宣講活動發展研究―以高雄地區鸞堂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 李獻璋  〈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媽祖祠祀的發展與信仰實態〉,《大陸雜誌》,35卷7-9期(1967),頁7-11、22-26、22-29。
    • 林永村  〈笨港水仙宮歷史沿革〉,收入李政隆建築師事務所研究企劃,《嘉義笨南港水仙宮修護計劃》(臺北:大佳出版社,1989),頁10-29。
    • 林永村  〈笨港聚落的形成與媽祖信仰重鎮的確立〉,《臺灣文獻》,42卷2期(1991.6),頁333-341。
    • 林美容  〈台灣的民間信仰與社會組織〉,《祭祀圈與地方社會》(台北:博揚,2008),頁20-35。
    • 洪敏麟  〈從潟湖、曲流地形之發展看笨港之地理變遷〉,《臺灣文獻》,23卷2期(1972.6),頁1-42。
    • 富田芳郎  〈台灣鄉鎮之地理學的研究〉,《台灣風物》,4卷10期(1954.10),頁1-7。
    • 黃阿有  〈笨港的商業發展和水仙宮及郊商的關係〉,《嘉義研究》,3期(2011.3),頁213-252。
    • 溫振華  〈北港媽祖信仰大中心形成試探〉,《史聯雜誌》,4期(1984.1),頁10-20。
    • 葉樹涵  〈日治時代的台灣管樂發展概況〉,《樂覽》111期(2008.9),頁46-51。
    • Elana Chipman  “The Local Production of Culture in Beigang”《臺灣人類學刊》,6卷1期(2008.6),頁1-29。

本文初稿發表於2014年12月14日,中國城市戲曲研究會年會(東京:早稻田大學),承蒙研究會諸位先生提供寶貴意見,受益良多。
本文寫作過程承蒙北港愛樂協會理事長陳哲正先生提供家族史料與口述歷史;北港收藏家劉建宏先生提供日治時期朝天宮聖母繞境行列順序表;中研院台史所曾品滄教授提供《陳德發號帳簿》影印本,謹此致謝。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候選人。


*1 富田芳郎,〈台灣鄉鎮之地理學的研究〉,《台灣風物》,4卷10期(1954.10),頁1-7。
*2 李獻璋,〈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媽祖祠祀的發展與信仰實態〉,《大陸雜誌》,35卷7-9期(1967),頁7-11、22-26、22-29。
*3 洪敏麟,〈從潟湖、曲流地形之發展看笨港之地理變遷〉,《臺灣文獻》,23卷2期(1972.6),頁1-42。
*4 溫振華,〈北港媽祖信仰大中心形成試探〉,《史聯雜誌》,4期(1984.1),頁10-20。
*5 林永村,〈笨港聚落的形成與媽祖信仰重鎮的確立〉,《臺灣文獻》,42卷2期(1991.6),頁333-341。
*6 黃阿有,〈笨港的商業發展和水仙宮及郊商的關係〉,《嘉義研究》,3期(2011.3),頁213-252。
*7 Elana Chipman ,“The Local Production of Culture in Beigang”《臺灣人類學刊》,6卷1期(2008.6),頁1-29。
*8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一)》(臺南:臺南市政府,2000),頁148。
*9 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27。
*10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頁57。
*11 洪敏麟,〈從潟湖、曲流地形之發展看笨港之地理變遷〉,《臺灣文獻》,23卷2期(1972.6),頁9。
*12 周鍾瑄,《諸羅縣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頁32。
*13 周鍾瑄,《諸羅縣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頁281。
*14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頁18。
*15 洪敏麟,〈從潟湖、曲流地形之發展看笨港之地理變遷〉,《臺灣文獻》,23卷2期(1972.6),頁40。
*16 周鍾瑄,《諸羅縣志》,頁101。
*17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建會、遠流,2007),頁191。
*18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建會、遠流,2007),頁850。
*1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嘉義管內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4。
*20 黃阿有,〈笨港的商業發展和水仙宮及郊商的關係〉,《嘉義研究》,3期(2011.3),頁238。
*21 林永村,〈笨港水仙宮歷史沿革〉,收入李政隆建築師事務所研究企劃,《嘉義笨南港水仙宮修護計劃》(臺北:大佳出版社,1989),頁17。
*22 施添福總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卷九:雲林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頁359。
*23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46-47。
*24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49。
*25 鄭志明、孔建中,《北港朝天宮的神明會》,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1998。
*26 南管是以泉州話演唱之閩南音樂,又稱絃管、南音、南樂、郎君樂、御前清曲等。
*27 相良吉哉編,《臺南州祠廟名鑑》(臺南: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1933),頁392。
*28 北管是指相對南管的樂種,泛指閩南以北的各地聲腔,又稱亂彈、官音、八音等。
*29 「洞館」指吹管樂器使用洞簫的南管館閣,社會地位較高;「品館」則是使用笛子,又稱太平歌,地位較低。
*30 指北管的流派,「福祿」是古路,以西秦王爺為樂神,拉絃樂器使用「殼仔絃」(椰胡);「西皮」是新路,祭祀田都元帥,拉絃樂器使用「吊規仔」(京胡)。
*31 鄭志明、孔建中,《北港朝天宮的神明會》(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1998),頁112-113。
*32 陳哲正,《南壇水月庵沿革》,1996。
*33 李淑芳,〈清代以來台灣宣講活動發展研究―以高雄地區鸞堂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73-75。
*3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嘉義管內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4。
*35 陳哲正,《南壇水月庵沿革》,1996。
*36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48-50。
*37 「笨港聚奎閣先賢神位」是由陳家第七代陳家湖先生所立。
*38 曾品滄藏,《陳德發號帳簿》影印本,光緒13年(1887)。
*39 呂雲騰,〈走過七十星霜的北港樂團〉,《民眾日報》,1995.5.26。
*40 蔡相煇,《北港朝天宮志》(北港: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1995),頁202。
*41 曾萬本,《北港香火》(斗六市:雲林縣政府文化局,2004),頁80-81。
*42 相良吉哉編,《臺南州祠廟名鑑》(臺南: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1933),頁392。
*43 〈北港聘音樂師〉,《臺灣日日新報》,1929.7.22,第八版。
*44 呂錘寬,《北管古路戲的音樂》(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4),頁3-4。
*45 鄭志明、孔建中,《北港朝天宮的神明會》(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1998),頁112-113。
*46 呂雲騰,〈走過七十星霜的北港樂團〉,《民眾日報》,1995.5.26。
*47 葉樹涵,〈日治時代的台灣管樂發展概況〉,《樂覽》111期(2008.9),頁46-51。
*48 趙惠群,〈北港西樂團樂聲飄飄七十年〉,《聯合報》,1995.11.21。
*49 呂雲騰,〈走過七十星霜的北港樂團〉,《民眾日報》,1995.5.26。
*50 蔡相煇,《北港朝天宮志》(北港鎮: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1995),頁265-269、285。
*51 陳哲正先生口述,李孟勳訪問,於北港鎮光明路陳宅,2014.4.6。
*52 王吉仁等撰稿,《第十七屆國家文藝獎頒獎典禮專刊》,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3。
*53 陳燦坤,〈創辦音樂學院 陳家二代夢想〉,《自由時報》,2009.8.19。
*54 《2006北港國際音樂文化藝術節專刊》(北港:雲林縣北港愛樂協會,2006),無頁碼。
*55 《2009北港國際音樂文化藝術節專刊》(北港:雲林縣北港愛樂協會,2009),頁61。
*56 陳哲正先生口述,李孟勳訪問,於北港鎮光明路陳宅,2014.9.7。
*57 山根勇藏,《臺灣民族性百談》(台北:杉田書店,1930),頁5-12。

添付ファイル: filel1.jpg 650件 [詳細] filel2.jpg 658件 [詳細]